訊息專區NEWS

2022/08/09 消化性潰瘍照護須知

一、前言
在台灣約10-20%的人罹患消化性潰瘍,它是一種常見於繁忙都市人的疾病,是指食道、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因胃液侵蝕造成消化道壁破損,常見有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其中又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多,胃潰瘍其次


 

二、常見致病原因

(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二)胃酸、胃蛋白酵素分泌過多或膽汁逆流所致。
(三)抽煙
(四)長期服用藥物,例如:阿斯匹靈、類固醇、止痛藥。
(五)父母或近親中患有潰瘍的人。
(六)患有慢性疾病,例如:肺病、腎病、肝病。
 

三、典型症狀

不一定每位病人都會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在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所產生的不舒服症狀有些不同,說明如下:
項目\類別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疼痛時間進食後約30-60分鐘空腹、尤其深夜時
進食對疼痛的影響進食往往會增加疼痛進食可減輕疼痛
胃酸分泌量正常至減少正常至增加
疼痛部位上腹部上腹部
疼痛時表現上腹部疼痛、悶脹感、燒灼感、噁心、嘔吐、吐酸水


四、檢查方法

(一)胃鏡檢查:瞭解食道、胃黏膜組織潰瘍損傷的情形,必要時可做組織切片及其他治療。

(二)上消化道之鋇劑攝影:了解食道、胃、十二指腸有無病變,但微小病變可能無法偵測。


五、治療方式

(一)胃鏡檢查潰瘍部位,必要時切片檢查,以檢測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惡性病變,必要時於胃鏡檢查中給予立即治療。

(二)藥物治療:
1.制酸劑(如Nacid):目的在中和胃酸。
2.乙型組織胺接受體拮抗劑(如Famotidine)或質子幫浦抑制劑(如Omeprazole):可減少胃酸分泌。
3.胃黏膜細胞保護劑:以增強胃黏膜抵抗力。
4.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通常會予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加上兩種抗生素的三合一療法,治療2週,約可達70-90%治療之效果,約隔2-3個月再作胃鏡檢查追蹤結果,治療完成後再隔一個月可再檢測幽門桿菌是否去除,大部分位胃潰瘍病人可能需再做胃鏡追蹤檢查。

(三)出血時應配合醫師指示禁食,必要時會插鼻胃管觀察出血狀況,配合藥物治療、靜脈輸液注射以補充營養,若大量反覆出血時,則可能需考慮內視鏡止血或手術治療。

(四)潰瘍穿孔時,則須緊急外科手術治療

(五)飲食方面:應依潰瘍程度不同而攝取食物
1.止血後的2-3天內最好暫時不要吃東西,待完全止血後,經醫師許可才開始進食,進食時先選擇流質、易消化之食物,如:牛奶或將食物製成流質狀供應。
2.止血後2-3天至恢復期,此時可食用軟質飲食或溫和飲食,如:無刺激性、低纖維質、易於消化且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如:鮮奶、豆漿、白飯、各類蔬菜的嫩葉等。
3.恢復期,此時的飲食與普通飲食相似,除非病人感覺不舒服,否則應儘量選擇各項均衡食物。
4.禁止抽菸。
 

六、常見合併症

(一)出血:可能有嘔血、瀝青便、黑便或大便有血絲或潛血反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反應,用試紙檢驗是否有血液反應〉。

(二)阻塞:幽門可能因狹窄而造成阻塞、腹脹及嘔吐。

(三)穿孔:可能造成腹膜炎。
 

七、日常注意事項

(一)目前並無確切證據證明飲食與胃潰瘍的因果關係,原則上應避免吃了會不舒服之飲食即可。

(二)依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切勿亂服成藥,尤其阿斯匹靈及易傷胃的消炎止痛藥物,宜小心使用,並定期返診追蹤。

(三)觀察復發症狀:發現疼痛、噁心、腹脹、嘔吐、吐酸水、解黑便或吐血等症狀時,請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