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專區NEWS

2022/08/12 冬季搔癢照護須知

一、定義:
冬季時皮膚變得較乾燥,常誘發搔癢感,以致經常搔抓而造成皮膚溼疹的變化,又稱冬季癢、缺脂性皮膚炎、或是乾燥性溼疹(或皮膚炎)。

二、發病原因:
冬天氣溫下降會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減少,以致皮膚角質細胞的含水量降低,角質層的水份(10%~20%)減少至10%以下,使皮膚變得脆弱、脫屑、粗糙、失去彈性,產生龜裂及抵抗力降低,進而引發搔癢、發炎,且容易於接受外來物(如:羊毛、水、清潔劑等)之刺激,而引發皮膚症狀。

三、誘發因素:
(1)體質因素:原本皮膚就比較乾燥的體質,如:乾皮症、異位性皮膚炎、各種不同的魚鱗癬或慢性病等(如:肝硬化或腎衰竭的病人),皮膚原本就比較容易乾燥;另外皮膚的皮脂腺也會隨著老化而減少分泌,所以年紀大的人更容易發生冬季癢。
(2)環境因素:因環境及地理位置不同,溫度、溼度因而不同,也會影響皮膚的狀況,如:出國到大陸性氣候的地方,皮膚乾燥的情形愈加嚴重。
(3)不當的清潔(洗澡):冬天洗澡的水溫經常會較高,比較有機會泡澡、泡溫泉或作SPA等,更容易將皮脂洗掉,如果沒有適時地調整洗澡方式,減少或避免使用肥皂沐浴乳,也會造成皮膚更乾燥。


四、常發生的部位:
常見於身體或四肢的外側或經常與衣物、皮帶摩擦的部位,如:二側小腿脛骨前側、手背、前臂,嚴重時全身都可能乾燥。

五、症狀:
一開始皮膚粗糙、失去彈性,有細小、白色的脫屑,進而出現有不規則紅斑、紅色網狀的龜裂、脫屑,並伴有癢感及搔抓,紅斑層逐漸擴大,而呈明顯的充血及腫脹。嚴重者會導致較深的縱橫交錯皮膚裂紋,併有滲漏、發炎及疼痛的急性皮膚炎。

六、照護原則
(1)避免暴露於寒冷的環境中,應適當的保暖和使用富含水份、油脂且不具刺激性的潤膚產品,如:面霜、護手霜或潤膚乳液等。
(2)冬天如果皮膚開始變得乾燥,首先要改變洗澡的方式,如:水溫不可過高,一般以41-43°C為宜,香皂、沐浴乳可少用一點,更不可用鹽水洗澡;太乾燥的部位如果不髒,僅用清水洗淨即可,不一定要用清潔用品;皮膚過於乾燥時,甚至考慮不要每天洗澡。
(3)洗完澡,皮膚擦乾,尚未穿上衣服前,這時皮膚角質層水分含量較高,應趕快擦上較油的保養品,如:保濕乳液、或凡士林等皆可得到比較好的保濕效果。
(4)請不要搔抓患部,可以擦乳液、輕拍或是以冰敷等方式止癢,以免皮膚抓破皮,造成細菌感染。
(5)如果癢的症狀擦乳液也不能緩解時,請立即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