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訊息專區NEWS
訊息專區NEWS
2022/09/02 中風後的肢體痙攣
中風後的日常
林先生因為腦中風,造成右半邊肢體無力,住院復健數周後,雖已可以拿著拐杖行走,但左側手腳力量仍較弱。
因為疫情關係,他活動變少,也逐漸覺得右側動作越來越緊,家人協助做關節活動時,需要用比較大的力氣,尤其是右腳,踩地時腳板會不自主往內翻,如果沒有穿副木,幾乎無法踩平,好幾次差點扭傷,而右手肘也會有不正常的彎曲,家屬回診時總提到幫林先生做關節活動時變得比較費力。
復健科醫師評估是肌肉張力異常上升,也就是中風後肢體痙攣(spasticity)。
什麼是中風後痙攣(高張力)
肢體動作由腦細胞控制,當腦細胞受傷或壞死如中風,就可能使運動神經元過度興奮,導致肢體張力太強,而使肌肉緊繃及痙攣或肌力不足。不只中風後可能發生肢體肌肉痙攣的後遺症,其他如頭部外傷、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腦性麻痺或其他中樞神經病變等等,也都可能產生這樣的後遺症。
針對肢體痙攣的處理 要減少痙攣對於肢體的影響,要注意平日確實做好溫和的關節運動,執行關節運動時速度不能過快,也不要用力拉扯,並且要注意擺放位置。透過治療師的姿態訓練與復健活動,可以改善異常張力所導致的步態或動作。
不是所有的痙攣都需要處理,因為有時張力反而可以協助支撐肢體姿勢。如果復健科醫師評估覺得需要進一步治療,最常使用的是口服抗痙攣藥物,通常從低劑量開始使用,慢慢調高到理想的劑量,缺點是無法作用在特定肌肉,此外,常見的副作用有嗜睡、無力。若要處理特定肌肉的痙攣,也可以透過醫生在肌肉注射A型肉毒桿菌毒素。
肉毒桿菌素原本是致命性毒素,可以讓肌肉放鬆癱瘓,但使用稀釋過的小劑量,可用於美容、頭痛、多汗症或張力治療等多種臨床範圍。腦中風病人要接受施打前,醫師會了解有無禁忌症,然後評估哪些肌肉或關節動作的張力比較強,以及影響活動的程度,再來選擇施打的肌肉。
注射後因為抗體而減低效用,通常兩次注射相隔至少四個月,在最長注射間隔間給予最低有效劑量,以減少抗體產生。
還有一種治療痙攣的方式是透過職能治療師製作副木,來協助病人肢體的擺位進而改善受肌張力所影響的肢體動作。
關於副木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