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訊息專區NEWS
訊息專區NEWS
2022/08/03 潰瘍性結腸炎
造成潰瘍性結腸炎之原因,是由於
大腸表面之黏膜經過長期不斷瀰漫性的發炎所造成,病情時好時壞的交替出現,病變由直腸乙狀結腸向上蔓延,可能侵犯整個大腸,其症狀一般侷限於直腸大腸。除了長期發炎之外,另外有5%之所謂“急性發作”的潰瘍性結腸炎,此種病症,惡化極快,必須立刻治療處理。
一、病因:
(1)遺傳因素
(2)自體免疫系統作用
(3)細菌毒素
(4)過濾性病毒感染
(5)飲食因素,如食物添加物
(6)食物纖維太少
(7)原因不明
二、症狀:
(1) 腹瀉並經常合併解出黏液和血液 |
(2) 直腸便血 |
(3) 腹絞痛 |
(4) 貧血(5) 噁心、嘔吐 | (6) 食欲減低、體重減輕、白蛋白偏低 | (7) 發燒 | (8) 其他腸道外表現:過敏、結節狀紅斑、關節炎、原發硬化性膽道炎等 |
|
三、診斷或檢查方法
(1)醫師會先詳細詢問病人的症狀及其他疾病史。
(2)糞便檢查:會出現發炎細胞、紅血球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細胞,一般常規的糞便培養先排除非細菌性的感染。
(3)乙狀結腸鏡及切片檢查:早期可見結腸黏膜泛紅及水腫、血管分佈減少、皺摺瓣膜變較不明顯或增厚;隨疾病嚴重度增加會出現顆粒狀易脆性黏膜;更嚴重則會有黏膜糜爛及潰瘍出血之情形。
(4)大腸鏡檢查:對於偏右側潰瘍性結腸炎症候疾病或評估疾病侵犯部位程度有其必要性(通常在急性期過後應進行檢查)。
(5)一般放射線檢查:腹部X光攝影。
(6)實驗室抽血檢驗:慢性血液流失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白血球增加、鉀離子偏低、白蛋白偏低、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四、治療方式:
(1)
腸道休息:急性期時需要禁食並會提供靜脈輸液及補充電解質。 (2)藥物治療:使用廣效性抗生素、磺胺類藥物或類固醇藥物(劑型則有靜脈注射、口服及局部灌腸等)、免疫抑制劑(imuran及6-MP)及其他藥物(如:止瀉劑、抗痙攣劑、止痛劑、鐵劑、維他命B12等)等。
(3)飲食治療:當
需要長時間禁食時,則會給予完全非腸胃道營養療法;可由口進食時,則
應依患者個別耐受力漸進式的採低脂肪、無刺激性、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原則,並限制乳製品、排除可可、巧克力、柑桔果汁、過冷、過熱、酒、含碳酸飲料及產氣性食物等。
(4)手術治療:內科療法不能完全控制病情,病情有惡化之趨勢或有轉變為惡性腫瘤之疑慮時,則必須手術。通常是將全部結腸和直腸切除,患者腹部可能會裝置一個永久人工排泄口(迴腸造口術)或可能接受J型迴腸袋(取代部份結腸的功能),需動手術之患者約佔5%-10%之間,大多數患者都能經由適當治療不需手術。
五、護理指導:
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影響患者之心理狀態,患者會缺乏安全感、變得消極,因此患者必須主動調適,於日常生活中經常作的事、工作及嗜好仍應繼續保持。通常說來,患者需有充份的營養,最好多吃一些纖維性含量較高的食物,同時必須特別注意一些食物的搭配與限制,遵守下列注意事項:
(1)大量食用蔬菜產品:他們是能使大腸規律並正常工作之最主要動力,只有蔬菜類食物含有大量纖維,這些對大腸之工作極有幫助,因此需大量食用蔬菜。
(2)盡量使每一餐之食物,涵蓋多種變化,藉由食用各種不同之食物,吸收不同的食物元素。
(3)保持心情愉快、適度休息並減輕壓力。
(4)
避免攝取過敏食物,並應戒菸。 (5)急性發作時,應詳細觀察腹瀉次數、血便量、腹絞痛程度及有無發燒情形,且應迅速就醫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