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專區NEWS

2023/04/10 認識體脂肪與內臟脂肪

人體是由骨骼、肌肉、脂肪、水分等成分組成,其中脂肪是身體能量的來源之一,具有維持體溫、緩衝外來撞擊、滋潤皮膚、維持荷爾蒙的正常運作等功能。
脂肪在人體內的分布位置也很多元,大致上可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兩種:
 
皮下脂肪:附著在皮膚之下的脂肪,不只能儲存脂肪,還能保護來自外界的寒冷或衝擊。通常讓女性感覺身型肥胖的就是皮下脂肪,也由於容易堆積在下半身,常常形成「洋梨形身材」。
 
內臟脂肪:附著在腹部、胃腸周圍的腸系膜上的脂肪組織,可以支撐、固定和保護內臟。男性的肥胖比較多與內臟脂肪有關,因此常出現啤酒肚、「蘋果型身材」。這種脂肪堆積在腹部、內臟的肥胖類型,更是亞洲人常見的肥胖類型。
 
內臟脂肪相較於皮下脂肪更危險,因為內臟脂肪跟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很大的關係。

體脂肪的分布也會受到年齡的影響,隨著年紀變大,體脂肪也容易向腹部集中;另一方面,肌肉量則可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因此對年紀較大的老年人來說,肥胖的型態大多屬於中央型肥胖或肌少型肥胖。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理想的體脂率是會根據年齡、性別而有所不同的,以下為衛福部更新的年齡與體脂肪標準對照表給大家參考囉!
 
男性年齡與體脂肪標準對照表
 消瘦標準微胖肥胖
18~3910%以下11~21%22~26%27%以上
40~5911%以下12~22%23~27%28%上
60歲以上13%以下14~24%25~29%30%以上
 
女性年齡與體脂肪標準對照表
 消瘦標準微胖肥胖
18~3920%以下21~34%35~39%40%以上
40~5921%以下22~35%36~40%41%以上
60歲以上22%以下23~36%37~41%42%以上
資料來源:衛福部 國民健康署
 

體脂肪怎麼測量呢?

體脂肪無法直接測量,需使用體脂計間接測量,利用脂肪幾乎不導電的特性,藉由微弱電流測量身體電阻,再搭配身高、體重、性別、年齡等資料,計算出體脂率以及肌肉量、基礎代謝率等數值。
 
也因為體脂計測量的是身體的電阻,所以測量出的數據會因人體內的水分變化而產生不同。因此如果希望得到較精準的體脂數值,盡量在剛起床排尿後、起床後吃早餐前、並且盡量固定時間,以同一台儀器測量,這樣得到的數據會比較固定。
 

為什麼會造成體脂肪過高呢?

體脂肪過高是肥胖的標準之一,所謂的「肥胖」是人體內脂肪組織過多、脂肪細胞太多或太大,並儲存了過多的三酸甘油酯所造成的。被儲存的三酸甘油酯來自我們吃下的過多熱量,包括醣類(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酒精等,當人體攝取的熱量太多,過高的血糖等無法被消耗時,就會經由一連串的反應,轉換成三酸甘油酯並儲存在脂肪細胞中。過多的脂肪累積在體內,也就造成了體脂過高的問題。

而內臟脂肪的囤積,主因在於飲食不正常。喝酒、吃油炸食物、高糖份食物都會導致人體內的游離脂肪過多快速累積在肝臟、腸子周圍,形成內臟脂肪。特別要注意的是果糖,因為果糖是直接由肝臟處理,當糖分快速進入肝臟,使肝臟充滿大量游離的脂肪酸,就會形成內臟脂肪,同時伴隨脂肪肝的問題。

當內臟脂肪累積太多,人體就比較容易有血脂上升、高血壓、血糖控制變差並且較容易造成癌症等健康問題。

體脂肪的增加原因,簡單說就是「吃太多、動太少」

 

如何降低體脂肪?


減體脂肪飲食:
1.減少攝取含過多醣類、脂肪的食物
2.過甜的水果及果糖需要適量攝取
3.增加攝取原型食物
4.均衡飲食
5.攝取充足的水份及礦物質維生素

減脂肪運動:
1.有氧運動:例如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
2.肌力訓練:徒手深蹲、伏地挺身、健身房訓練等,每週3次、每次20~30分鐘。
 
參考資料: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467
https://www.edh.tw/article/10868